□本报记者 邬珉玮 通讯员 柴田
在浙江杭州有一位老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迎来了他的90岁生日。生日当天,浙江理工大学领导和从事纺织服装领域研究的师生济济一堂,围坐在老人身边,倾听着老人讲述他60年丝绸情缘。
陈钟教授长期从事丝绸生产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教学和管理。积极探索适合丝绸业发展的贸工农一体化管理体制。2006年12月22日他获得建国后首个“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纺织业普遍的共识是:门类越专越好,也越能产生社会效益,推动社会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农业方面,蚕农的蚕茧生产只考虑产量而不注重质量,而在负责收购的贸易供销单位看来,蚕茧的质量是其收购蚕茧的唯一标准。到最后工业制丝厂方面,质量差的蚕茧就很难生产出好的丝绸来,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对整个蚕茧丝绸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于是,陈钟组织了一个由学校教师、丝绸公司专家和营销人员组成的调查小组,到蚕区和丝绸贸易生产企业对浙江省的丝绸业现状和如何发展丝绸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分析国内外丝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对浙江省的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主张茧丝绸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以贸(供销公司)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实现农业(蚕农)工业(丝厂)贸易(供销公司)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茧丝绸发展体制。实现这一改革后,效果显著,浙江丝绸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6年,陈钟被省里抽调到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工作,参与组织筹备工作,当时的杭丝联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丝绸企业,机器设备均是世界一流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之后,工人们发现来自日本缫丝机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故障,维修难。后来通过仔细比对才得知,这批丝机是已经被淘汰的日本低端产品,不适合中国丝绸的生产。
1970年,陈钟和其他同事成立了浙江省自动缫丝机研究小组,立志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丝绸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剿丝机。在余杭塘栖的新华丝厂,他们开展了研制,广大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不怕苦不怕累终于在1972年研制出样机来。当时将其定名为ZD711,完全适合中国蚕茧的特点,缫丝质量稳定,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此外,陈钟还在国内率先将微波技术应用到蚕茧干燥的研究中。
(2009-10-27)
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