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我校新昌技术研究院服务地方企业复工复产。
原文如下:
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研究院服务地方企业复工复产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企业开工普遍较晚,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教授胡旭东团队依托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研究院,带领师生团队20余人每周赶赴新昌,服务当地100余家企业复工复产,与一批当地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开展传统装备的智能制造升级改造, 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为企业快速提供解决方案。
2月中旬,复工伊始,因企业的技术骨干不能及时返新,加之物流受限,新昌纺织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遇到槽筒曲线加工制造等技术难题,急需专家帮助解决。企业向县科技局求助后,县科技局第一时间联系了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2月17日,院长胡旭东立即安排张建新、钱淼两位专家开展线上答疑。通过微信视频连线,两位专家与企业技术人员反复沟通论证,短短几天,就帮助企业解决了纱线在高速卷绕中的纱疵检测和高速响应的技术瓶颈,破解了转杯纺采用磁悬浮高速电机最高转速难以达到18万转的技术难题。
“装备制造业的用工难问题其实一直存在,今年受疫情影响,制造业的许多一线工人无法及时到岗,导致这种需求更加放大,整个市场对装备业的智能化水平要求更高了,亟需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监控和远程维护,进一步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实现减员增效”。胡旭东说。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吴震宇近期也在和新昌的浙江本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编织增强层及其视觉检测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是利用自动化装备,对耐压水管内部金属层的编织质量进行实时监测。以往这项质检需要人工作业,由于工人的视觉疲劳,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作业时间大大受限,加之疫情期间的“用工荒”,企业对这项装备的改造需求更加迫切。
疫情期间,吴震宇团队夜以继日加紧了研发,即便学校实验室尚未开放,吴震宇团队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和联调设备进行技术攻关。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已成功上线测试,检测正确率达到90%以上,有效运用机器视觉替代了人工质检。
在新昌研究院,不仅有浙江理工大学教师团队的身影,还活跃着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据了解,浙江理工大学自2018年开始和新昌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由省教育厅批准,每年特设30个名额。这批学生研究生阶段一直在企业“读研”。尽管疫情期间,许多学生还是主动联系辅导员,询问什么时候能回企业“工作”。随着疫情控制的进一步平稳,经新昌政府和企业同意,学校批准,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基础上,部分研发任务紧迫的研究生从3月27日起陆续到岗,支援企业的复工复产。
疫情期间,学校给在企业和研究院攻关的教师学生每天发放口罩,解决订餐问题。由于疫情管控要求无法回校,学校还联系了当地的人才公寓,为学生专门安排了单人间的住宿,最大程度为学生做好安全保障。近日,学校副校长陈文华还专程前往新昌看望了联合培养基地的学生们。(贾孟杰 石丛珊)
新闻来源网址:https://m.haiwainet.cn/middle/3542412/2020/0423/content_3177516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