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钱江晚报》(第12版)报道我校新昌研究院。
原文如下:
小县大科技新昌走出高质量发展路
新昌,地处浙江省东部,绍兴南部,是典型的山区县。这个小县城,曾经面临资源有限、交通不便、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但却依靠“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走出了一条科技强、产业优、生态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启动浙江省首个县域综合性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到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再到蝉联全省“科技创新鼎”,新昌在新经济浪潮中探索出的科技创新“新昌模式”,正托举起一个“小县大科技”的发展梦想。
政府对技术创新的重视
改变了企业家的观念
2000年,新昌县城东,有一家叫捷昌的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租了厂房,购置了设备,开始做医疗电动病床的生产与销售,可是,两位创始人陆小健和胡仁昌却在当时犯了难。
“销售上遇到很大困难,业绩一直没什么起色,那也是最艰难、最迷茫的时候。”如今已是浙江捷昌线性驱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陆小健说,“后来发现病床中的驱动和控制系统非常昂贵,如果我们能够自研生产,成本将会大幅缩小。”
核心技术,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而新昌看到了推动企业进步的巨大可能。
2004年,捷昌进驻由新昌政府组织的科创孵化器,孵化期间政府给予房租减免的优惠政策,提供了标准化的厂房和一系列的帮扶措施。陆小健说:“原本是三年的孵化时间,我们两年就提前毕业了,然后购置新厂房和新设备,企业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此后政府又提出,新昌资源不足的短板,由科技补上。怎么补?最直观的就是两个10%,即每年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0%、增幅不低于10%。
浙江理工大学新昌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胡旭东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政府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也改变了新昌企业家的观念,“以前我们主动去找老板或企业,现在都是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技术合作,这就说明,企业认同技术创新。”
截至目前,新昌拥有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个,上市企业16家,创新指数列全省第四,技术创新指数列全省第一。而这些敢打敢拼的科技企业,也共同激发了新昌的科创活力,为新昌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在新昌
研究不可能“炒冷饭”
胡旭东提到了由浙江理工大学和新昌县人民政府联合申报的“企业出题 高校解题 政府助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浙江模式”。
这一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让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直接扎根新昌,实地解决企业面临的科技难题。
“这是一种深度、长期、全方位的合作。”胡旭东说,企业面临的问题,百分百最新鲜,“学生在新昌,研究就不可能‘炒冷饭’。”
在强势的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实施下,新昌县万人拥有人才量达2844人,企业R&D人员(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占比达11.33%,居全省第五。
“无事不扰,有事必到。”陆小健在采访中说,联系高校项目对接,到外地进行人才招聘……只要出现问题,新昌政府就会及时介入,为企业排忧解难。
据了解,新昌每年科技投入同比增长15%以上,通过“揭榜挂帅”,设立“卡脖子”、国产替代等“专精特新”科技攻关专项资金1000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3亿元。近5年,每年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超过3亿元,科技创新成果奖励金额超过3000万元,兑现科技政策性财政补助超过6亿元。
如今,新昌正在打造一个系统集成的创新决策机构、多跨协同的协调机构、主动精准的服务机构——创新服务局。
新昌县科技局副局长曹晶告诉记者,试运行一个月,创新服务局接了不少单子,“主要就是招才难这个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综合部内设机构(受理中心)通过“部门需求”功能模块,分别“派单”至发改线、科技线、人社线、教育线对接解决。
新闻来源网址:
http://qjwb.thehour.cn/html/2023-06/02/content_4124778.htm#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