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国教育报》(第12版)报道法政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原文如下:
打好“组合拳” 构筑新高地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王健 李子瑾 胡瓷红 姜慧芹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浪潮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法学教育的重要阵地,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致力于培养具有宏观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涉外法治人才。
自2001年成立以来,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国家涉外法治战略需求,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密切关注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涉外民商事法律需求,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出成效。目前,学院已成功加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竞争政策研究合作平台(全国仅4家),2022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入选浙江省“首批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试点”名单。
优化课程体系
奠定人才培养基础
在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的目标指导下,学院立足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数字经济大省和万亿元时尚产业建设需求,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更新,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除了传统的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法学核心课程外,还增加了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数据法、涉外家事法、国际民事诉讼与商事仲裁和国际模拟法庭等与涉外法治密切相关的全英文或双语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创新提出竞争法实务、网络法(数据法)实务、时尚法实务和涉外经济法实务的“三加一”课程体系,满足地方和国家法治人才需求。聚焦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经贸活动中的涉外法律需求,确定国际投资法、国际工程承包及索赔、涉外竞争法、涉外数据法和涉外争议解决5个涉外法治人才特色化培养方向。组建国际法创新团队,为本科生开设全英文或双语国际法课程群,为研究生设置“涉外经济法实务”和“国际法”培养方向。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升级。随着国际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涉外法治领域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学院定期组织开展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升级工作,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通过模拟法庭、案例分析、法律模拟谈判等方式,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其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引进优秀人才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学院深知,在涉外法学教育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征程中,需要培养一支具备坚定政治立场、深厚法学素养,深刻了解中国国情且精通国际法规则的教师团队。学院始终以全球视野来寻找和吸引法学领域的优秀人才,与国际知名法学院校、研究机构建立紧密联系,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背景和丰富教学、研究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带来前沿的学术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为学院科研和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建立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综合评估候选人的学术背景、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实务经验和国际合作能力等,确保引进的人才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与学院的发展战略相契合。着力于培养竞争法、涉外经济法、网络法(数据法)、时尚法高层次人才,实施“走出去”的教师实务培训、挂职锻炼方案,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注重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深度融合,推行“学业导师+实务导师”的双导师制。大力资助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学院的学术影响力。近几年,教师赴境外参加近30场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教师在涉外法治领域输出大量高质量成果,出版著作49部,发表一级论文、SSCI论文69篇,主持国家课题9项。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团队,包括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法治人才库入库专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等,拥有律师执业证书、 仲裁员、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资格等社会实践职务人数超过40人。学院鼓励教师在涉外法治学术团体或实践部门兼职,有亚洲竞争法协会主席1名,担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的11名、理事28名。此外,学院每年外派1—2名教师到浙江省实务部门挂职,目前在实务部门挂职的教师12名。
强化实践教学
打造协同育人机制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学院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资源整合利用,搭建“政—企—校”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校内实景模拟、疑难案件辩论会、律师进课堂、校外跟踪律师实践等方式,不断拓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主体外延,实现高质量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需求的深度衔接,形成科学分工、深度合作、优势互补的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学院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法治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政府部门法律工作的机会;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法律实务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法律事务的机会;与社会合作,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社会的平台。与多家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位于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末端的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前移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人才消费者”转化为共同的“人才生产者”,实现拔尖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需求间的无缝对接。近3年,学院与司法机关、律所等协同共建校外实践基地26个;开设法律实务论坛,延伸实践课堂,共举办实务讲座70多次,辐射人数近万人;搭建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基地、首批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浙江理工大学网络法基地、浙江省互联网司法研究与人才培养教育基地、法商人才基地等联合育人平台。与杭州仲裁委员会、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浙江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和青田县司法系统4家涉外法治实务部门签署共建协议,深度合作开展协同育人。与青田县司法系统合作编写《华侨华人法律服务指南》,为广大海外侨胞提供精准法律服务。与浙江省司法系统合作开设实践课程,与宁波市司法系统开展“庭审直播进课堂”等,为培养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提供支撑。
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深化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关注国际法治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不断调整和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构建多元主体互动参与下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发挥涉外法治教育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王健 李子瑾 胡瓷红 姜慧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