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浙江日报以《五水共治中的科技力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题,报道了在2014浙江五水共治年,省内科学家利用各自专长,在全省河道进行着各种因地制宜的试验和治理。文中特别介绍了我校王晟教授团队经过近10年的摸索,将光催化技术成功地运用到了宁波童王河的污水治理中,经过三个月的治理,该河道已达到Ⅲ类水标准。
王晟教授是2010年度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育部专家库成员,英国皇家化学会(RSC)期刊特约审稿人。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国际材料领域TOP期刊4篇,TOP期刊封面论文1篇;获“十一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项目和优秀论文、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浙江省“151”培养对象,浙江理工大学“521”拔尖人才。
近10年来,王晟和他的研究团队积极投入“光催化河道水体净化系统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这项安全高效的光催化水生态综合修复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河道污染水体治理行业的技术与思路,具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项目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具备坚实的研究基础和强劲的推广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性。
接下来,团队的这项技术有望向宁波200万平米的河段挺进,进一步开拓基础研究成果的实用化之路。
此前,浙江科技报、浙江在线科技新闻网、每日科技网、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等也对王晟教授团队及宁波童王河污水治理新闻做过报道。
浙江日报报道原文如下:
五水共治中的科技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本报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林雅琪 陈登
臭黑河怎样去味去色,漂浮在河面上的“生态岛”有用吗,一张膜真的可以变污水为清水……2014,浙江五水共治年。如何治?怎样治?来自省自然基金委的最新统计,目前全省科学家在治水方面的研究项目多达800项,立项的有160项左右,且在全省河道进行着各种因地制宜的试验,且看浙江河流变清进行时。
污水做SPA,
光催化来帮忙
最近,宁波童王河变了样:污垢少了,水不臭了,透明度至少达到了1.5米,主要技术指标也已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秘诀在哪里?——光催化技术。它是对付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王牌”。
浙江理工大学王晟教授团队,经过近10年的摸索,终于将其成功运用到宁波童王河的污水治理中。
光催化技术,1972年最早在日本应用。在光合作用中,催化剂是叶绿素。在治理污水中,催化剂换成了二氧化钛。
它的原理是:二氧化钛受紫外光激发后会产生强氧化还原性,能够“攻击”有机物,将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而且,整个过程不需要其他化学辅助剂,反应条件温和,没有二次污染。
在以往,治污多采用物理、生物技术,让污染物集聚或转移到生物体内。光催化技术则不同,直接将有机物变成无害的无机物,既解决了后顾之忧,又避免了生物污染。
长久以来,科学家难以解决的技术瓶颈是找一个适合用来放置光催化剂的“容器”。王晟认为,光催化剂二氧化钛,不能直接投入污水中,它会形成悬浊液体,导致水体二次污染。
经过数十年研究,王晟团队找到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包覆二氧化钛纳米粒子。
它好比一个桃子。桃核是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桃皮是包覆的二氧化硅层,而中间的桃肉给它挖空了,形成一个中空层,它就是那个纳米空间。这个中空层能让水和空气自由透过。等它们接触到“桃核”二氧化钛,催化反应就开始了。
中空层的存在,使二氧化钛没法直接接触到“容器”。这样它就不能发起“攻击”,有机催化载体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延长。你能想象今后的污水治理吗?只要每天晒晒“日光浴”,河水就能被净化。(节选)
新闻来源网址:http://zjrb.zjol.com.cn/html/2014-09/09/content_280354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