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7日,【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总网)《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杭州平台)【潮新闻】报道我校主题教育做法,经济管理学院学子开展调研走访
原文如下:
【光明日报客户端】:手机直播、设计升级……助力非遗传承,浙理工学生这样干!
镜头前,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两位同学正在介绍自己团队与非遗大师合作设计的“竹梦令”系列竹编包。手机屏幕上,不少网友留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带货多多益善。”
4月中旬,浙江理工大学“创遗”社会实践团再次前往湖州市安吉县,走访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工作室。在祝和春创艺竹编工作室,团队成员对竹编包颇有兴趣,并认为竹编包和团队设计库中的杭州织锦可以形成有机结合。
近日,“创遗”社会实践团设计的多款非遗竹编织锦“竹梦令”系列产品上线。据介绍,“竹梦令”即“逐梦、筑梦、助梦”,梦既表示梦幻绚丽的织锦,也代表团队对非遗文化的梦之旅。“手工制作工艺的复杂,使许多手工艺品的样式和形态较为固定,难以满足市场个性化、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陈欢说。
“创遗”社会实践团依靠自身设计团队,与多家非遗工作室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签订了初步合作意向书。“非遗的传承和传播都需要新的方式。”带队老师黄荷淼说,“这个意向书就是想结合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技艺和现代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实实在在地解决非遗传承人面临的传承人才短缺、市场需求萎缩、品牌推广不足等问题。”
撑着油纸伞、手提“竹梦令”,除了做产品直播,浙理工的同学还化身模特,在当地上演了一场非遗元素的走秀。同时,团队还开设了创遗集市,设立了五个非遗体验摊位,向当地居民展示余杭油纸伞、古法香囊、立体竹编、竹扇和绒花等非遗文化。据了解,为了更好地解决非遗传承人的诉求,号召年轻人再创非遗,该团队还在研发、试运行名为“创遗”的小程序。
(通讯员 张若娴 张凯 光明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习 记者 陆健)
新闻来源网址: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ad8ddb5bd6094e7a9357f74843b3f22a
【中国新闻网】:浙江高校学子化身“主播” 助力解决非遗传承难点
浙江理工大学“创遗”社会实践团 黄荷淼 摄
中新网杭州4月21日电(童笑雨 张若娴 张凯)“我不是专业的主播,只能一遍遍去详细介绍这个漂亮的非遗竹编包包。”镜头前热情推销的是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两位学生,他们正在介绍自己团队与非遗大师合作设计的“竹梦令”系列竹编包。不少网友刷屏留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带货多多益善”。
据了解,浙江理工大学“创遗”社会实践团多次前往浙江湖州安吉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走访了黄厚喜御扇堂、祝和春竹编工作室、张国斌扇艺工作室、余杭纸伞之家、瓶窑风筝彩灯以及西湖绸伞等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工作室。
4月中旬,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浙江理工大学“创遗”社会实践团再次出发,在调研祝和春创艺竹编工作室时,团队成员对竹编包十分感兴趣,他们认为竹编包和团队设计库中的杭州织锦可以做一个有机结合。
经过与浙江安吉立体竹编技艺第五代传人祝和春的交流与合作,这几天,“创遗”社会实践团设计的非遗竹编织锦“竹梦令”系列包包上线。“竹梦令”即“逐梦、筑梦、助梦”,梦也表示梦幻绚丽的织锦,也代表团队对非遗文化的梦之旅。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痛点、难点。”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陈欢说,手工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难度,使许多手工艺品的样式和形态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同时,一些手工艺品的设计与样式过于保守,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收到不少非遗传承人的诉求后,“创遗”社会实践团依靠自身的设计团队,与多家非遗工作室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签订了初步合作意向书。
非遗的传承和传播都需要新的方式。该校带队老师黄荷淼说:“这个意向书就是想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技艺和现代年轻人创新思维的碰撞,实实在在地解决非遗传承人面临的传承人才短缺、市场需求萎缩、品牌推广不足等问题。”
据了解,为更好满足非遗传承人的诉求,号召年轻人再创非遗,该团队还在研发、试运行名为“创遗”的小程序。
在调研期间,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更是化身模特在当地上演了一场多元非遗元素的走秀。撑着油纸伞、手提“竹梦令”,浙江理工大学青年学子展示着年轻群体与传统非遗的完美邂逅。同时,团队还开设了创遗集市,设立了五个非遗体验摊位,向当地居民展示余杭油纸伞、古法香囊、立体竹编、竹扇和绒花等非遗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接下来,“创遗”团队将继续开展调研工作,不断更新迭代创遗设计库,挖掘更多“非遗+”合作,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次我们的同学通过直播,让非遗文化又火了一把。未来我们也将会同时开展更多的线下活动,提升民众参与度,希望以此带动非遗资源聚集地的产业发展、居民增收,让非遗年轻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吕品说。(完)
原文如下:
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994468.shtml
《中国教育报》:直播助非遗传承走出新路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两名学生在调查研究后,切实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痛点、难点,于是化身主播在短视频中介绍自己团队与非遗大师合作设计的“竹梦令”系列竹编包。不少网友刷屏留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带货多多益善。”
长期以来,非遗的传播与传承是困扰非遗传承人与文化工作者的难题。而短视频平台作为当前最流行的传播媒介,为非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非遗创作者平均每天直播1617场,获得非遗打赏的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打赏金额同比增长533%。许多非遗创作者在短视频平台上找到了新舞台。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非遗的文化魅力在短视频平台上得到了充分释放,而短视频平台赋能非遗,也激发了创作者的创作活力。
非遗生发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积淀之中,从来不是曲高和寡,在当下更不应偏安一隅。移动互联时代,平台化媒体所具有的链接属性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环境。无论身处何地,非遗传承人通过手机直播就可以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传播非遗文化。在短视频平台的点赞、打赏规则下,非遗内容的创作者受到激励,在内容生产与艺术呈现方式上不断创新。这客观上增加了非遗内容的创作活力,并逐渐催生出更加适应当前传播环境的非遗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获得稳定且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传承群体。平台化媒体的属性之一是鼓励用户参与内容生产。非遗内容在以年轻用户为主的短视频平台上传播,意味着年轻人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到非遗甚至成为传播者、创作者。同时,年轻群体的思维活力也为非遗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不难发现,年轻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中创作的非遗内容更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喜爱。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被非遗创作所吸引。他们或为非遗点赞,成为其粉丝,或参与其中,成为非遗传承的接力者。非遗在短视频平台上对年轻人的吸引,一方面体现了这一文化形态仍然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使年轻群体参与到非遗传承中,为打破非遗传承的难点、痛点找到了破局之道。
新闻来源网址: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4/26/content_623190.htm
【学习强国】:云助学丨校园风采·浙江理工大学:突破传承困境 “竹梦”非遗文化
“我不是专业的主播,只能一遍遍详细地去介绍这个漂亮的非遗竹编包包。”镜头前,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两位同学正在介绍自己团队与非遗大师合作设计的“竹梦令”系列竹编包。
据了解,浙江理工大学“创遗”社会实践团多次前往湖州市安吉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走访了黄厚喜的“御扇堂”、祝和春的竹编工作室、张国斌的扇艺工作室、余杭纸伞之家以及西湖绸伞等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工作室。
近日,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浙江理工大学“创遗”社会实践团再次出发,在调研祝和春创艺竹编工作室时,团队成员对映入眼帘的竹编包十分感兴趣,他们认为竹编包和团队设计库中的杭州织锦可以形成有机结合。
通过跟浙江省安吉立体竹编技艺的第五代传人祝和春的交流与合作,“创遗”社会实践团设计的多款非遗竹编织锦“竹梦令”系列包包上线,“竹梦令”即“逐梦、筑梦、助梦”,梦也表示梦幻绚丽的织锦,也代表团队对非遗文化的梦之旅。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痛点难点。”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陈欢说,“手工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难度,使得许多手工艺品的样式和形态较为固定,难以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同时,一些手工艺品的设计与样式过于保守,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收到不少非遗传承人的诉求后,“创遗”社会实践团依靠自身的设计团队,与多家非遗工作室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签订了初步合作意向书。
“非遗的传承和传播都需要新的方式。”带队老师黄荷淼介绍,“这个意向书就是想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技艺和现代年轻人的创新思维相互碰撞,实实在在地解决与我们团队合作的非遗传承人面临的传承人才短缺、市场需求萎缩、品牌推广不足等问题。”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解决非遗传承人的诉求,号召年轻人传承非遗,该团队还在研发、试运行名为“创遗”的小程序。
在调研期间,浙江理工大学的同学们化身模特,在当地上演了一场多元非遗元素的走秀。浙江理工大学青年学子撑着油纸伞,手提“竹梦令”,展示着年轻群体与传统非遗的完美邂逅。同时,团队还开设了创遗集市,设立了五个非遗体验摊位,向当地居民展示着余杭油纸伞、古法香囊、立体竹编、竹扇和绒花等非遗文化的魅力。
接下来,“创遗”团队将持续开展调研工作,不断更新迭代“创遗”设计库,挖掘更多新的“非遗+”合作,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这次我们的同学通过直播,让非遗文化又火了一把。未来,我们也会开展更多的线下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希望以此带动非遗资源聚集地的产业发展、居民增收,让非遗年轻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吕品说。
【潮新闻】为传统文化“带货” 浙理工学生助力非遗传承
“我不是专业的主播,只能一遍遍去详细介绍这个漂亮的非遗竹编包包。”镜头前热情推销的是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两位同学,他们正在介绍自己团队与非遗大师合作设计的“竹梦令”系列竹编包。不少网友刷屏留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带货多多益善。”
大学生为非遗直播带货为哪般?
前不久,浙江理工大学“创遗”社会实践团在湖州安吉县调研,走访了多家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工作室。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了非遗传承的痛点难点。”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陈欢说,“手工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难度,使得许多手工艺品的样式和形态较为固定,难以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同时,一些手工艺品的设计与样式过于保守,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收到不少非遗传承人的诉求后,“创遗”社会实践团依靠自身的设计团队,与多家非遗工作室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签订了初步合作意向书。
“非遗的传承和传播都需要新的方式。”带队老师黄荷淼介绍:“这个意向书就是想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技艺和现代年轻人的创新思维的碰撞,实实在在地解决合作的非遗传承人面临的传承人才短缺、市场需求萎缩、品牌推广不足等问题。”
学生们很快动起来脑筋,例如在调研祝和春创艺竹编工作室时,团队成员对映入眼帘的竹编包十分感兴趣,他们认为竹编包和团队设计库中的杭州织锦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结合。
经过与浙江省安吉立体竹编技艺的第五代传人祝和春的交流与合作,“创遗”社会实践团自己设计的多款非遗竹编织锦“竹梦令”系列包包已经上线,“竹梦令”即“逐梦、筑梦、助梦”,梦也表示梦幻绚丽的织锦,也代表团队对非遗文化的梦之旅。
光设计还不够,还要推广。浙江理工大学的同学们化身模特在当地上演了一场多元非遗元素的走秀。
撑着油纸伞、手提“竹梦令”,他们展示着年轻群体与传统非遗的完美邂逅。同时,团队还开设了创遗集市,设立了五个非遗体验摊位,向当地居民展示着余杭油纸伞、古法香囊、立体竹编、竹扇和绒花等非遗文化的魅力。
“这次我们的同学通过直播,让非遗文化又火了一把。未来我们也将会同时开展更多的线下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希望以此带动非遗资源聚集地的产业发展、居民增收,让非遗年轻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吕品说。
新闻来源网址:
https://tianmunews.com/news.html?id=245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