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认定5750门课程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浙江理工大学入选11门,入选课程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包括线上一流课程2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线下一流课程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覆盖全部五类课程。其中,理学院陈爱喜教授领衔的《普通物理》获批国一流课程!
浙江理工大学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一览表


课程团队:陈爱喜、吴艳、赵廷玉、林萍、王顺利
开课学院:理学院
课程负责人:陈爱喜,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物理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浙江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浙江省高等学校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
团队其他成员(近5年成果)
·课程情况:
2022年获批省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省级国际化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
2022年2项思政案例入选全国物理教指委思政案例库;
2021年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2门。
·讲课比赛情况:
浙江省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基础课程副高组一等奖、课程思政副高组三等奖;
浙江理工大学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一等奖、基础课程组一等奖;
浙江理工大学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实验技能专项赛自制仪器组三等奖;
浙江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
浙江省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一等奖、副高组二等奖;
浙江省第十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特等奖;
第六届“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浙江赛区)二等奖;
第五届“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浙江赛区)二等奖;
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文本类一等奖(2018);
全国基础课程讲课比赛浙江省一等奖;浙江省微课比赛二等奖;
浙江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
浙江省第一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级组一等奖、教学设计创新奖;
·指导本科生比赛科研情况:
“互联网+”大赛国赛银奖1项,铜奖1项,“挑战杯”国赛银奖1项,铜奖2项,“创青春”国赛铜奖1项;“互联网+”大赛省赛金奖1项,银奖1项,“挑战杯”省赛金奖1项,银奖1项;
物理实验创新竞赛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2项(2020-2022);
浙江省物理实验创新竞赛一等奖12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5项(2018-2022);
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
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
浙江省物理创新竞赛(理论)一等奖159项,二等奖495项,三等奖935项;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浙江省科技创新项目30项;发表论文9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
·教改和教材情况:
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8项。主编浙江省“十一五”重点建设教材1部,浙江省新形态教材1部,其他教材2部。
【课程简介】
《普通物理》作为我校理工科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不断完善普通物理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改进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引入最新物理学研究进展,探索普通物理的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把教育与新技术有机结合,采用线下线上混合模式教学,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和价值目标等培养上下功夫,力求达到“四阶递进式”的学生培养目标。最终建成了具有思政示范作用,多元评价体系,拥有突出能力的教师队伍,分层教学特色,适应培养创新、创业卓越人才的一流课程。
【课程发展历程】

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课程特色】
•依托线上教学,以人为本,分层施教。通过线上拓展资源,和线下教学设计,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转化学困生、提高学优生。
•“师生共创,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理念,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重构可测量的课程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评估-教与学活动一致性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效育人模式。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主题,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布置课外调研任务,掌握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高课程挑战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实施方案

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达成关系图
【课程创新】
•内容创新。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剖析科学前沿,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深挖思政元素,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模式创新。践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重构教学环节。通过聚焦问题、激活旧知、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的五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
•评价创新。以大数据支撑,构建贯穿“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巩固”的过程评价新体系,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流程管理。

“五星教学法”示意图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满意度评价学校学院两级对本课程给予充分肯定及高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目标达成度与课堂满意度显著提高。

课堂创新实践前后测评对比
•学生成绩逐步提升终结性评价中,学生优秀、良好的比例显著提高,不及格率明显降低,学生平均成绩稳定提升。

近三轮学生卷面成绩对比